评《舌尖上的中国》热播已从观众的舌尖到心头
在“吃货”们望眼欲穿的等待中,8集大型高清纪录片《舌尖上的中国》第二季(以下简称《舌尖2》)终于被端上荧屏餐桌。“不过瘾”,是周围大多数“左手握纸巾,右手握零食”、做好“边看边流口水”准备的朋友的观后感。
但这并不代表它令人失望——节目播出过程中,浙江三门湾迅速成为微博搜索热点,台州渔民夫妻驾船在浙东沿海熬夜捕鱼、带着女儿在滩涂上钓跳跳鱼的温情场景让观众跃跃欲试;如果你还不知道藏族小伙白马爬40米高的大树取蜂蜜以及养蜂人老谭夫妇的故事,不知道乐山豆花、兰田裤带面,在与朋友的交谈中,你很可能会被认为落伍了。
也有网友认为,《舌尖2》第一集《脚步》中未出现专业大厨制作的精致菜品,所有食材均来源于日常生活,由受访的普通人制作,还是少了点“看得到吃不到”的距离感。另一个讨论的焦点在于《舌尖2》的“煽情”,作为一部以美食为主题的纪录片,其诉求究竟是让观众为食物而垂涎,还是因情怀而落泪?对此,《舌尖》系列总导演陈晓卿的回应是,为了做一部有质感的“长跑型”纪录片,美食只能是出发点,不是目的地,只有这样才能完成从单个作品到市场的延伸。在不久前的2014戛纳春季电视节上,《舌尖2》在国际市场未播先热,发行价格远超首季。
但就在《舌尖2》首播的当日下午,在北京国际电影节举办的“国际纪实影像经营模式”论坛上,国内纪录片人的言谈中仍充满了焦虑。
2013年中国纪录片年度发展报告显示,纪录片年产量是10300个小时。“尽管看上去是一个不小的数字,但稍加留意就会发现,将有70%左右的纪录片被‘关’在市场大门之外。” 北京电视台纪实频道总监陈大立表示。
论坛上,许多业内人士为纪录片发展支招:中央教育电视台三频道总监陈宏呼吁“扩大盘子”,鼓励纪录片人与房产、旅游等行业合作,甚至跨界到资本市场;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总监应启明则希望在纪录片的创作、运营机制和体制上,创新的步伐迈得更大些。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同道从一个研究者的角度,看到了纪录片发展的亮光——2013年7月,央视纪录频道发起成立中国纪录片制播联盟,市场指挥棒开始舞动;与此同时,民资涌入、卫星频道和地面频道结合,打开了新的传播空间。